从CSR(企业社会责任)到ESG的演变

原创Christina科森咨询2023-09-21 发表于上海
2023-11-15

近年来,ESG频频成为各界政府、投资人以及企业广泛关注的焦点。而在ESG崛起之前,企业社会责任CSR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)是引导企业在经济利益之上关注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核心理念。从CSR到ESG,企业外部责任理念的逐步转型,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?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又从何体现?我们将在此文进行详细解读。

什么是CSR(企业社会责任)?

CSR(企业社会责任)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,应当同时承担对股东、债权人、客户、员工、供应商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责任。

图片

当前,不同组织并未对CSR的定义形成绝对统一的标准。在全球范围内,关于CSR的主流定义包括以下几种:

图片

针对ESG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,可参考“ESG的由来与发展介绍”一文,此文不再赘述。


整体而言,ESG可被视为CSR概念的进一步演化,两者均关注企业对于社会、环境的影响。CSR强调企业在经济、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履职意愿,是企业责任的外部表现,与业务的关系相对割裂而ESG则将资本作为核心视角,注重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,将E(环境)、S(社会)、G(治理)三个非财务指标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投资回报、企业经营指标及财务绩效直接挂钩,要求企业从公司治理入手,自上而下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体系。我们把两者之间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维度:




披露视角




CSR报告受众包含客户、员工、供应商、股东、债权人、政府、媒体、企业所在社区以外范围更广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重利益相关方,常常作为企业向公众展示正向社会价值的营销手段。为了更好的传播性与可读性,CSR报告通常采用图文结合的叙事结构,以多角度、广范围的定性分析为主,数据与指标分析仅作为辅助参考。


ESG报告则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以及监管机构,以非财务性风险的识别与治理为核心,提供可量化的绩效指标,帮助企业设定可衡量的目标,为投资与监管决策提供参考,其他利益相关方并非报告的核心阅读受众。

图片




披露依据与内容




ESG与CSR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均会参考全球报告倡议组织(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,GRI)标准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SDGs)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基础框架(CASS-CSR4.0)标准、ISO26000等。


区别在于ESG除参考上述标准框架外,还需依据公司上市地的具体要求对披露内容进行规范,例如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需要遵循《环境、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》(又称《ESG报告指引》)、欧盟地区企业需要遵循《欧盟非财务报告指令》进行ESG信息的披露。而CSR报告则具备更高的弹性与自由度,在发布方式、时效性、披露流程方面均无准确的规定。此外,不同于CSR报告,ESG报告还具备专业的评级和衡量体系,国际机构包括KLD、MSCI等,我国机构包括商道融绿、社投盟等。这些评价体系通常将环境、社会、治理等主要指标下设立具体的细化指标,并将评价结果分为多个层级,以更精准、量化地衡量企业责任的具体表现。

图片




是否强制?




很显然,从CSR到ESG理念转变的过程,也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由定性转向定量,由模糊转向清晰的大趋势,为未来进一步推动强制化、规范化的监管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。CSR社会责任报告以自愿披露为主,而国际上,ESG的强制化趋势日益明显。

图片

不同地区ESG强制化发展进程

国际上,不同地区ESG强制化发展进程有序推进。其中,欧盟地区率先采取行动,2022年11月,欧盟通过强制性制度——《公司可持续报告指令》(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),规定除上市的微型公司外,大型公司、上市的中小型公司必须披露ESG信息,计划于2025年正式实施。此外,中国香港、新加坡等地区在ESG强制化制度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。

(1)欧盟

图片

(2)中国香港

图片

(3)新加坡

图片

(4)中国大陆

目前中国大陆的证监会尚未对企业ESG信息披露作出大范围强制性要求,企业仍基于自愿原则披露ESG数据。可以预见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成为中国大陆社会的普遍共识,绿色发展站上国家战略目标,中国大陆的ESG披露信息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全,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逐步从“自愿”向“强制”转型将成为必然趋势。




对企业发展的影响




在CSR的框架内,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之间互相独立,使得CSR实践往往被视为企业巩固社会形象所需要支付的成本,而无法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率起到正向的推动。


而ESG与业务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,提倡企业以系统化的思维,将社会、环境等非财务指标与财务绩效指标进行有机结合,自顶向下融入企业治理的全生命周期中,从而真正达到经营生产效益与维护社会环境稳定的积极协同作用,从根本上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型升级,降低非财务指标的系统性风险,带动企业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。


分享